2025年“五一”国际劳动节前夕,北京的人民大会堂里,庆祝中华全国总工会成立100周年暨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隆重举行。浙江游泳队的教练郑坤良以“全国先进工作者”的身份站在领奖台上,成为浙江省唯一获此殊荣的教练员。这份荣耀不仅仅是对他个人的肯定,更是对整个浙江游泳队在全国体育舞台上努力拼搏的认可。

  在五一小长假期间,当全国人民都在享受假日的时候,浙江游泳队的队员和教练们,依然在浙江体育职业技术学院游泳馆内进行训练备战。记者在泳池边找到郑坤良教练,在训练课间隙对他进行了独家专访。“这是一份至高的荣誉,更是一份沉甸甸的压力。”回忆当时的情景,郑坤良内心涌动着难以言喻的激动与责任。获得表彰以来,他都在反复思考如何将这份荣誉转化为浙江游泳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的动力。

  郑坤良,从雅典奥运会浙江宁波籍男子游泳“第一人”到如今培养出孙杨、潘展乐等奥运冠军的“金牌教头”,用19年执教生涯生动诠释了浙江体育人能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不平凡的成就。每个清晨,郑坤良都会在早上7点45分准时来到游泳馆,雷打不动。他说,这是为了能看到组里每个运动员进游泳馆时的精神状态,从而在运动员下水前制定不同的训练要求。

  在郑坤良的职业生涯中,家庭与事业的平衡一直是他面临的挑战。以往在杭州带省队时,他的女儿在宁波念书,后来爱人跟女儿搬来杭州后,他却肩负了更多责任,常常带着队员们赴北京、上海、昆明等各个外训点训练,与家人聚少离多依然是常态。“上个奥运周期,2年多的备战期,大概在家里陪家人的时间不超过20天。”郑坤良坦言。今年女儿就要中考了,但他陪伴女儿的时间,远没有在队里陪运动员的时间多。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这句话在郑坤良身上正是恰如其分。他认为,对游泳事业的热爱让他觉得一切付出都是正常的,正是这种内心的情怀,让他19年的执教生涯始终如一。

  谈及执教哲学,郑坤良强调“以人为本,因材施教”。他认为,教练与运动员之间的配合度至关重要。在转型为教练的过程中,郑坤良意识到,运动员只需要管好自己,而教练则要考虑全局。他回忆起当时的学习经历,曾在担任张亚东助教期间,逐步掌握为运动员量身定制训练计划的方法。“当时张导坚持要求我自己写计划,然后他再来悉心修改,这种方式让我快速成长。”

  郑坤良的执教理念可以用四个字概括:以人为本。每个运动员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抓住他们的特点,才能实现个性化培养。面对性格内向的潘展乐,郑坤良采取主动沟通的策略,鼓励他多与自己交流,慢慢培养他的表达能力。通过这种方式,潘展乐逐渐打开心扉,训练中的配合度大幅提升。而对于成熟的90后运动员,郑坤良则给予他们更多的自主空间,灵活调整管理方式,以适应不同运动员的需求。

  郑坤良认为,顶尖运动员的培养如同雕刻艺术品。他在日常训练中注重细节,强调运动员不仅要用力训练,更要动脑子。潘展乐在训练中会精确计算每个50米的划水次数,通过数据分析优化技术动作。“多哈世锦赛前,数据分析显示他出发转身技术落后国际选手0.3秒,但我们通过调整入水角度和蹬壁力度,硬是把劣势变成了优势。”在日常训练中,浙江游泳队引入划频实时监测等科技手段,加上郑坤良为潘展乐制定的“以长促短”的训练计划,通过增加有氧训练提升基础能力,再以短距离冲刺强化爆发力,让小潘在巴黎赛场上实现了全程的高光表现。

  新的奥运周期,新的征程起点,郑坤良的规划清晰而务实:从日常的每一堂训练课做起,铢积寸累,步步为营。短期目标瞄准2025年新加坡世锦赛和粤港澳全运会,再到2026年的亚运会,2027年的世锦赛,直至剑指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对于爱徒潘展乐,他正在酝酿更伟大的突破:“波波夫曾连续两届奥运会卫冕100米自由泳冠军,现在小潘要挑战的是如何将巅峰状态维持更久,这对我来说同样是一个挑战。”

  临近采访结束,郑坤良谦虚表示,自己只是浙江游泳队一个普通教练员的缩影。他总结了浙江游泳队长盛不衰的原因,认为是源于独特的团队文化,归结为三个关键词:团结、敬业、交流。浙江游泳队的教练员们,以数十年的坚守诠释了什么是敬业爱岗,用科学的方法和真诚的沟通培养出一批又一批优秀运动员。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镌刻在平凡岁月中的不平凡印记,是用汗水浇灌信念、以坚守诠释热爱的无声誓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